English

历史教育与学术研究脱节应引起重视

1999-01-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余传诗 我有话说

编辑部:

香港商务印书馆与上海远东出版社最近联手推出了大型图册型丛书——《中国地域文化大系》。这是一次以新的视角展现中国文明发展史的尝试,在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在有关这套丛书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沪港两地的专家一致指出:中国考古的新发现正在改写固有的中国历史观念。对考古发现的全新阐释,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然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却仍旧停留在二三十年代的素材和观念,中国的历史教育与学术研究的严重脱节应引起重视。

专家们指出,20世纪20年代以来,时空跨幅极大的中国考古新发现,早已补充了传统文献的不足,成千上万精彩绝伦的出土文物,化为了具象的历史语言,丰富了中国历史第一手资料和人们的直观认识,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新图景。几十年来地域研究和考古成果表明,史前时期中国各地域就有不同的文化体系各自发展,打破了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唯一起源的说法,中国各地域的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草原文化等,都曾在中国不同的时期起过推动历史文化发展的主导作用,它们相互交流和争战,经过千百年的混合,铸成今天中国的整体历史。中国文明“一体多元”的发展格局和文化特征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专家们指出,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沿袭了二十四史的编写方式。大汉本位主义和中原王朝序列的思考模式、政治史导向的价值观以及封闭的国史观,遮蔽了对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全面认识,无法培育能够认识现今交往频密的地球村的教育需要,以致于讲中国历史的时候,不知道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同步发生着些什么事。“中国历史”几乎成了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专家们指出,现代史学研究已出现了地域文化的研究方式,它有助于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线,与多元化的文化观念相吻合。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重大的考古发现、珍贵的出土文物,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对历史直观的认识,未能引起历史学界的充分重视,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在研究上未能互相汇通,充分整合,丰硕的学术成果也未能化为教育的材料和普及的社会知识。而日本的一些研究者则千方百计地收集我国考古发现的材料,将它充分运用于对中国文明史的研究,学术成果累累,我国历史学界和教育界如不改弦易张,将反坠人后。

专家们指出,《中国地域文化大系》系统地用书的形式展现人类活动的物质性因素,从物质性反映历史,同时它又是从地域的角度反映中国文明的一种总体形像,相对于许多大部头的书仅仅是历史文献的整理而言,它不是重复,而是一种贡献。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应重新组合文献文字和考古发现的具象历史语言,构造立体的、多维时空的历史教育新模式,是这一代历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历史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余传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